78小说网

繁体版 简体版
78小说网 > 杂论对话 > 第148章 人不能过度消费

第148章 人不能过度消费

的古训,实在是异曲同工。”

王翁(指着自己的补丁围裙):

“我做绸缎匠六十年,每次做衣服必定‘三算’:一算布价,二算工费,三算买主财力。曾有富人诱惑我:‘你的手艺这么好,为什么不改做洋装,价格能翻倍?’我说:‘我的手艺足够养活妻儿,如果贪高利,可能布烂工亏,反而失去主顾。’如今我置田五亩,儿子是县医院医生,孙子考入复旦大学——这都是‘量体裁衣’的回报。还有谚语说:‘吃饭看碗,穿衣看身’,真是市井治生的金玉良言。”

(乙)器物正用之道

张先生(捧着《长物志》批注):

“文震亨说:‘房屋有规制,贵在清爽雅致;器具有品位,贵在朴拙古雅。’明代屠隆在《考盘馀事》中记载:‘我有一方砚台,在田间得到,颜色如马肝,润泽如婴儿肌肤,虽然没有名家款识,但发墨很好,每天临帖,觉得心凝神静。’这才是真正懂得器物用途的人。反观现在,用‘品牌’评价器物,就像以貌取人,只能得到皮毛。”

李公(展示京都老字号账本):

“日本‘一力亭’怀石料理店,创业三百五十年,至今坚持‘三不买’:不买超过百年寿命的餐具(说‘器物也有魂,过度使用就会衰老’)、不买非当季食材(说‘顺应天时而用,才合自然之道’)、不买炫耀性装饰(说‘食客来品滋味,不是看排场’)。店主在《食之禅》中写道:‘真正的奢侈,是对每一分物力的珍惜。’”

王翁(指着案头的竹编食盒):

“我家传一个竹盒,是曾祖用斑竹编的,已经百年,现在还用来装茶点。曾祖遗言:‘竹盒虽简陋,能装茶点;人心若贪婪,即使金盒也难装满。’某年有富商出百两银子买这个盒子,说‘可以当古董陈列’,我拒绝说:‘这个盒子装的是粗茶淡饭,如果装金银,反而失去灵魂。’如今看世人,大多用金盒装糟粕,可惜啊!”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五、东西方圣哲共识:从周孔遗教到西方哲思

(甲)华夏先圣教诲

张先生(展开《礼记·王制》原典):

“‘冢宰制定国家用度,必定在年末,五谷都收进来,然后制定国家用度……以三十年的平均数制定国家用度,根据收入来确定支出。’这不仅是治国,更是治生的根本。孔子说:‘治理千乘之国,要严谨认真地办理国家大事而又恪守信用,诚实无欺,节约财政开支而又爱护官吏臣僚。’节约居其一,可见其重要性。司马光《训俭示康》说:‘由节俭进入奢侈很容易,由奢侈进入节俭就困难了。’我曾见世族子弟,一旦习惯奢靡,即使有陶朱猗顿的财富,最终也必定败落。”

李公(引用《朱子家训》刻本):

“‘一粥一饭,应当想到来得不容易;半根丝半根线,要常想到得到这些东西很艰难。’这句话虽然浅显,却是至理。明代袁黄《了凡四训》说:‘一定要每天认识到自己的错误,每天改正;一天不认识错误,就一天安于现状;一天没有过错可改,就一天没有进步。’过度消费的人,大多不知道‘错’,安于‘现状’,最终无法进步。”

王翁(指着墙上《耕织图》):

“这幅图是康熙年间的刻本,耕者汗流浃背,织妇机声轧轧,下面有题跋:‘一粒米,千滴汗;半寸丝,百回梭。’我每次看见现在‘挥金如土’的人,就想到这幅图,知道物力维艰,不是空话。还有谚语‘惜衣有衣穿,惜饭有饭吃’,真是百姓日用的金玉良言。”

(乙)西方哲贤睿见

李公(展开1776年《国富论》初版本):

“亚当·斯密明确指出:‘消费是所有生产的终点,但必须以收入为限。超过收入的消费,就像让水车在无水的沟渠中空转。’他的弟子大卫·李嘉图补充:‘个人财务与国家财政同理,量入为出是唯一安全的航行图。’19世纪英国经济学家西尼尔提出‘节欲论’,认为‘财富积累源于对即时消费的克制’,这与我国‘克己复礼’的古训,实在是相通的。”

张先生(指着《资本论》批注):

“马克思在《资本论》中虽然没有直接讨论消费,但其‘商品拜物教’理论,恰恰能解释过度消费的危害:‘当人们崇拜商品的交换价值超过使用价值,就会陷入异化,成为物的奴隶。’如今‘为品牌logo支付溢价’的人,难道不是‘商品拜物教’的忠实信徒吗?”

王翁(笑着指向李公的案头):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