权力与财富的博弈:俄罗斯寡头的崛起与嬗变(1990年代后)
莫斯科河沿岸的“卢布区”(rublyovka),成片的巴洛克式别墅掩映在白桦林中,车库里停放着劳斯莱斯幻影与防弹奔驰,私人直升机在草坪上空起落——这里是俄罗斯寡头的聚居地,也是一个时代的财富符号。*秒\章`节+小¨说-网~ \免,费^阅!读\从1990年代苏联解体后的“休克疗法”中诞生,到普京时代的“可控化”改造,俄罗斯寡头的兴衰史,本质是转型期国家权力与资本力量激烈碰撞的缩影。他们既是经济改革的“产物”,又是政治博弈的“棋子”,其生存逻辑深刻反映了俄罗斯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的阵痛与妥协。
一、政治支撑:权力真空期的资本狂欢
俄罗斯寡头的崛起,始于一场由政治权力主导的“财富再分配”。1991年苏联解体后,庞大的国有资产如同无主的金矿,而掌握转型话语权的政治精英与嗅觉敏锐的商人,共同导演了这场“合法掠夺”的大戏。
“休克疗法”为寡头的诞生打开了制度缺口。1992年,叶利钦政府采纳经济学家盖达尔的建议,推行“休克疗法”:一次性放开90%的商品价格,同时启动国企私有化。然而,计划经济时代的价格管制突然解除,导致恶性通胀(1992年通胀率达2500%),普通民众毕生积蓄瞬间贬值,而少数商人却通过“倒爷”生意(倒卖紧缺物资)迅速积累原始资本——阿布拉莫维奇(后来的切尔西老板)正是在这一时期,通过倒卖汽油和橡胶,从一个普通工人跃升为百万富翁。更关键的是,国企私有化初期采用“凭证私有化”(每个公民获1万卢布私有化券),但民众为换面包被迫低价出售,这些凭证最终流入少数资本手中,为后续垄断埋下伏笔。
“贷款换股份”计划让资本与权力完成“神圣联姻”。1995年,叶利钦政府因财政危机,推出“贷款换股份”政策:寡头向政府提供紧急贷款,换取国企的控股权(多为油气、冶金等战略产业)。这场交易的本质是“政治献金换资产”——1996年叶利钦竞选总统时,别列佐夫斯基、古辛斯基等7名寡头组成“七人集团”,为其提供巨额资金(约5亿美元)并掌控媒体造势,助叶利钦在民调落后的情况下连任;作为回报,政府将尤科斯石油公司(市值约200亿美元)以3.5亿美元“贱卖”给霍多尔科夫斯基,将西伯利亚石油公司以1.5亿美元转让给阿布拉莫维奇。这种“权力背书的低价收购”,让寡头们在短短几年内掌控了俄罗斯50%的gdp,形成“资本绑架权力”的畸形格局。
普京时代的“可控寡头”政策重塑权力与资本关系。2000年普京上台后,面对寡头干政的局面(别列佐夫斯基甚至宣称“我可以让叶利钦任命任何人当总理”),推行“分而治之”的策略:对“听话”的寡头(如阿布拉莫维奇)保留其财富,允许其涉足非战略产业;对“干政”的寡头(如霍多尔科夫斯基、古辛斯基)则以“贪腐”“叛国”罪名打击——2003年尤科斯石油公司被强行拆分,霍多尔科夫斯基入狱;古辛斯基的ntv电视台被国有化,本人流亡以色列。这场“清算”并非消灭寡头,而是将其纳入“权力轨道”:寡头必须放弃政治野心,成为“国家资本主义”的执行者,这种“可控性”成为普京时代寡头生存的新政治基础。+1_8+0~t·x-t~..c_o\m,
二、地域基因:资源禀赋下的财富路径
俄罗斯广袤的国土上,埋藏着决定寡头命运的“地理密码”。从西伯利亚的油气田到北极圈的镍矿,从莫斯科的金融枢纽到通往欧洲的管道网络,资源的分布不仅塑造了寡头的产业版图,更决定了他们与国内外势力的博弈筹码。
西伯利亚的“黑色黄金”滋养了最早的寡头。俄罗斯已探明石油储量达1070亿桶,天然气储量占全球23%,而这些资源主要集中在西伯利亚——萨哈林岛的 offshore 油田、秋明州的陆上油田,构成了寡头财富的核心来源。霍多尔科夫斯基的尤科斯石油公司曾控制西伯利亚1\/3的石油产量,日均开采量达170万桶,通过输油管道运往欧洲,年利润超100亿美元;阿布拉莫维奇的西伯利亚石油公司(sibneft)则垄断克拉斯诺亚尔斯克边疆区的油气资源,2005年卖给俄气时,交易价达130亿美元。资源的不可替代性,让油气寡头天然拥有与政府谈判的筹码——即使在普京打击寡头时期,俄气、卢克石油等公司仍能保持相对独立,只因俄罗斯财政依赖油气出口(占gdp的30%、外汇收入的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