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8小说网

繁体版 简体版
78小说网 > 杂论对话 > 第364章 寡头经济

第364章 寡头经济

)。

莫斯科的金融枢纽地位强化了寡头的资本控制力。作为苏联时期的计划经济指挥中心,莫斯科继承了全国的银行、证券、结算系统,寡头们通过收购国有银行(如别列佐夫斯基掌控俄罗斯联合银行),掌控了货币发行、信贷审批的权力。1990年代,莫斯科的10家寡头银行控制了全国70%的金融资产,他们通过“高息揽储”吸收民众存款,再放贷给关联企业,或炒作汇率套利(卢布对美元汇率从1991年的1:1.7暴跌至1998年的1:2000,寡头通过外汇投机赚取暴利)。这种“金融寡头”与“资源寡头”的合流,形成了对国民经济的双重控制——1998年俄罗斯金融危机中,正是寡头银行的违规操作(大量发放无担保贷款)加剧了危机,最终导致政府债务违约。

对欧洲的能源管道网络,是寡头的“地缘政治杠杆”。俄罗斯通往欧洲的输油管道总长超2.5万公里,北溪管道、友谊管道等将油气输送到德国、意大利等国,而这些管道的运营权多由寡头企业参与——卢克石油负责波罗的海管道系统,俄气控制北溪项目。这种“能源纽带”让寡头不仅是商人,更成为俄欧关系的“隐形玩家”:2006年乌克兰天然气危机中,俄气停止供气,欧洲多国陷入能源短缺,背后正是俄气与寡头控制的运输公司的协同操作;而阿布拉莫维奇通过掌控俄英能源贸易,一度成为两国关系的“非正式调解人”。资源的地理分布,让俄罗斯寡头从诞生起就带有强烈的地缘政治属性。

三、文化体系:权力崇拜与生存悖论

俄罗斯寡头的文化基因,深深植根于转型期的“规则真空”与历史积淀的“强权崇拜”。他们既继承了苏联时期“权力决定一切”的潜规则,又模仿西方资本的运作模式,形成了独特的“混合文化”——这种文化既是他们崛起的密码,也是最终受限的根源。

“权力即财富”的生存逻辑贯穿始终。$/?第-??一?看·书[÷网,+¢ \`a更¢%,新?最?:快-%在俄罗斯转型期,法律体系混乱,产权保护薄弱,唯有靠近权力核心,才能确保财富安全。别列佐夫斯基的发家轨迹极具代表性:他通过与叶利钦家族的私交(尤其是与叶利钦女儿塔季扬娜的关系),获得了国家汽车工业公司(vaz)的控制权,将其零部件业务外包给自家公司,年获利超5亿美元;他甚至直接干预政府决策,1997年一手促成基里延科出任总理,只因后者“听话”。这种“权力寻租”模式被所有寡头效仿——阿布拉莫维奇每年向叶利钦家族“进贡”数千万美元,换取西伯利亚油气田的开采权;霍多尔科夫斯基则通过资助议会政党,试图将权力“制度化”(这也成为普京打击他的理由)。正如俄罗斯学者所言:“在1990年代的俄罗斯,与其说寡头是资本家,不如说是‘权力经纪人’。”

寡头间“联盟-内斗”的循环是常态。为对抗政府或瓜分利益,寡头们常结成临时联盟(如1996年支持叶利钦连任的“七人集团”),但联盟的基础是利益而非信任,破裂往往来得猝不及防。别列佐夫斯基与霍多尔科夫斯基的争斗堪称经典:1998年,两人为争夺西伯利亚油田开发权,在媒体上互相曝光丑闻(别列佐夫斯基指责霍多尔科夫斯基偷税,霍多尔科夫斯基则揭露别列佐夫斯基侵吞国家资产),最终通过叶利钦出面调停才暂时平息。更激烈的内斗甚至涉及暴力——1990年代有超过300名寡头相关人士被暗杀,其中包括尤科斯公司副总裁涅姆佐夫(2015年在莫斯科街头遇刺),背后直指寡头间的权力斗争。这种“零和博弈”的文化,导致寡头群体始终无法形成稳定的行业秩序,最终被普京“分而治之”。

“西方化生存”与“本土依附”的矛盾撕裂。几乎所有寡头都在西方拥有巨额资产:阿布拉莫维奇买下英国切尔西足球俱乐部,在伦敦拥有价值15亿美元的豪宅;别列佐夫斯基流亡英国后,住在肯辛顿宫附近的庄园;霍多尔科夫斯基的子女均在瑞士留学,资产存于海外银行。他们模仿西方富豪的生活方式——喝拉菲红酒、看百老汇音乐剧、让子女就读伊顿公学,但这种“西方化”始终停留在表面:他们的财富根基仍在俄罗斯(依赖国内资源与权力),一旦与本土权力冲突,海外资产便成为“软肋”。2018年,英国以“洗钱”为由冻结阿布拉莫维奇的部分资产,正是利用了这种“海外依附”;而别列佐夫斯基最终在伦敦寓所“自杀”(疑点重重),更是这种矛盾的悲剧性结局。

四、生存体系:资源垄断与多元布局

俄罗斯寡头的生存根基,是对国民经济核心领域的垄断控制。从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