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月验印,\" 谢渊望着新制,\"蓝铜矿粉,\" 顿了顿,\"从此成为官印的禁物。\"
新制的推行,让官印舞弊再难得逞,边军的战马,终于不再披着敌国的印记。
谢渊在《风宪官记》中写道:\"官印之重,重于泰山;官印之腐,腐于骨髓。非勘合符不能照其奸,非国法不能正其位。\"
这段话,后来被刻在风宪官的官印盒上,成为每任风宪官的警示。
萧枫将印信案的详情传入军营,边军将士望着新铸的獬豸印,有人流泪:\"原来我们缺的不是马,\" 他的声音坚定,\"是干净的官印。\"
谢渊亲自为战马烙印,烙铁的火光中,他看见涿州矿难的河工、马行遇伏的斥候、还有周龙密牍上的血字,都化作了獬豸的角。
在周龙的衣冠冢前,萧枫用太仆寺真印盖在祭文上:\"周侍郎,\" 他的声音低沉,\"您拼死保护的印信,\" 顿了顿,\"终于回到了它该在的地方。\"
边民们捧着新印的盐引,自发前来祭拜,冢前的獬豸像,在月光下显得格外庄严。
此后,每任太仆寺卿上任,都要在印信碑前宣誓,手抚獬豸角,背诵《印玺定式》。谢渊的批注 \"官印失则国法失\",成为印信官制的核心训诫。
十二、印信庭审?民心所向
王富康等人的庭审,吸引了无数边民围观。当密信的 \"盐引换马\" 条款被宣读,人群中响起愤怒的吼声:\"杀了这些通敌贼!\"
谢渊望着人群,忽然明白,官印舞弊的真正受害者,是这些面朝黄土背朝天的百姓。他的勘合符亮起,照在每个愤怒的脸上,那是国法的光芒。
边民代表呈上血书,按满红指印:\"请陛下严惩官商,\" 他的声音颤抖,\"还我们干净的官印!\" 德佑帝接过血书,望着谢渊:\"谢爱卿,\" 他的声音坚定,\"你替朕,\" 顿了顿,\"替大吴的百姓,\" 望向王富康,\"好好审这案。\"
庭审结束后,谢渊将假印碎块分给边民:\"留着,\" 他的声音温和,\"看见这些碎印,\" 顿了顿,\"就想起国法的威严。\"
百姓们捧着碎印,仿佛捧着失而复得的民心,獬豸的角,终于在他们心中重新完整。
根据印信案,大吴推行官制改革:\"风宪官直属皇帝,三法司印信互验,\" 谢渊望着新官制,\"蓝铜矿粉,\" 顿了顿,\"永远封存在《禁物志》里。\"
新的印信流程,让官印舞弊再无漏洞,边军的战马,终于能在干净的官印下,驰骋疆场。
《大吴印玺考》详细记载了此案,太仆寺假印、蓝铜矿粉、三叠盐引,都成为官制腐败的警示符号。谢渊的勘合符,也被载入史册,成为风宪官查案的象征。
风穿过廊柱,带着印信碑的回声,仿佛在诉说:官印如镜,可照官心;官心若明,国法自彰。
在江南盐运司,玄夜卫截获新的密信,用蓝铜矿粉写着 \"三叠盐引重开\"。谢渊的勘合符扫过,显形出三个新的花押 —— 三法司新的内鬼。
\"看来,\" 他冷笑,\"掌印虎换了人,\" 顿了顿,\"但獬豸角,\" 握紧勘合符,\"永远等着触邪。\"
谢渊带着新的勘合符南下,印信碑的影子在身后拉长,像极了一个永不弯曲的脊梁。他知道,官印舞弊的暗战,永远不会停止,但只要有国法在,有民心在,就永远有破局的希望。
谢渊的印信查案故事,在民间流传成传奇,孩子们唱着:\"獬豸角,闪闪亮,查官印,破奸党,蓝铜矿粉无处藏。\"
这些歌谣,成为官印最好的守护,让所有妄图舞弊者,听见歌声就心惊胆战。
片尾
谢渊再访大同马政司,印信碑前的獬豸像焕然一新。阳光照在太仆寺印上,印泥细腻如血,再也没有蓝铜矿粉的刺芒。
\"大人,\" 林缚低声道,\"新铸的獬豸印,\" 他指着印盒,\"每方都刻着您的勘合符纹。\" 谢渊点头,目光落在碑上的 \"印信如命\" 四字,那是他亲自题写的。
密信的残页,被装裱在马政司大堂,每个字都在诉说官商合流的代价。往来官员经过,都会驻足良久,仿佛看见王富康被捕时的惊恐,听见弩箭破风的声音。
谢渊知道,这些记忆,就是官制最好的防腐剂,让后来者不敢再碰官印的红线。
《大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