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审厅密道被巨石严密封死,谢渊亲自撰写铭文:“密道可封,官心难腐;印信可正,国法难欺。” 铭文以赤铁矿粉填红,每一笔都似边军的热血,醒目而壮烈,深深染红了三法司的门楣,仿佛在向世人诉说着这段惊心动魄的过往与国法的威严。
三法司的衙署前,一座獬豸雕像巍然矗立,其身姿矫健,双目炯炯,仿佛时刻注视着世间奸邪。而鹰羽纹的残片,被郑重地埋在像基之下,象征着正义终将战胜邪恶,任何试图挑战国法的行径都将被粉碎。
与此同时,萧枫奉令在边关设立印信验查司,严阵以待。每一道通关文牒,都必须经过严格查验三法司印信的矿粉、墨色、花押。“弟兄们,” 萧枫手持验信锤,神情严肃地敲打着,“只要看见飞鹰纹,立刻关闭城门!绝不让敌寇有可乘之机!” 边军将士们将验信口诀铭记于心,那洪亮的声音在长城内外久久回荡:“獬豸抬头放通关,飞鹰展翅箭上弦。” 这句口诀,不仅是一种警示,更是他们扞卫家国的坚定誓言。
不久后,宣府镇截获一封密信,信封口用的正是三法司印泥。然而,当密信在火烤之后,竟显影出飞鹰纹。谢渊听闻后,即刻赶来,用验墨石仔细扫过,发现墨色中竟掺有瓦剌矿粉。“他们,” 谢渊冷笑一声,眼中满是不屑,“还妄图使用旧伎俩,可惜,” 语气陡然冰冷,“印信已然改变,他们的阴谋注定无法得逞。” 密信内容译出 “新印难仿,另寻他路”,谢渊深知,余党定然不会轻易罢休,这场正邪之间的较量,尚未彻底终结。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玄夜卫奉命对三法司侍郎展开全面清查,在刑部司务厅的隐秘角落,发现了飞鹰纹的雕刻模具。模具上的齿痕,与残页火漆的痕迹完全相同,这无疑证明了内鬼曾试图复制新印,继续实施他们的通敌阴谋。“他们,” 谢渊对林缚说道,眼中透露出坚毅,“贼心不死,但国法,” 声音冷厉如刀,“容不得半粒沙子。无论他们如何狡猾,都必将受到国法的严惩。”
两淮盐民听闻此事后,自发组织起 “印信察核队”。他们不辞辛劳,用心记住三法司印信的每一处细节。“獬豸角尖朝左,” 一位经验丰富的老盐工认真地说道,“鹰翅朝右的,那肯定是假印。” 他们的努力,如同一张严密的大网,让飞鹰纹的假印再无流通的机会,为维护国家印信的尊严贡献出自己的力量。
《大吴刑案宗》将三法司印信案列为特级大案,翻开首页,便是那残页的拓片。谢渊的批注力透纸背:“印信者,国之信也。信失则国危,信正则国宁。” 短短数语,却深刻揭示了印信对于国家的重要意义,也为后人敲响了警钟。
在相关典籍中,三法司印信的演变过程被详细记载,成为后世官员的必修之课。三法司衙署的密室里,那内鬼使用的飞鹰纹印模被妥善收藏。每一位新任官员入职时,都必须在此印模前庄重立誓,手按獬豸印,口诵《印信诫》:“印在信在,印失信失。” 印模旁的残页,静静地陈列着,时刻提醒着每一位官员官印所承载的重量与责任。
谢渊精心设计的《印信要则》刊印成册,在官员中广泛流传。“验印三法” 成为每一位官员必备的技能:“一验矿粉辨真伪,二查花押对笔迹,三审用途核章程。” 这本书,宛如一盏明灯,为大吴官员在印信管理与查验方面提供了清晰的指引,成为大吴官制史上一座重要的印信指南碑。
片尾
夜幕降临,三法司衙署的獬豸纹灯笼被一一点亮,柔和而明亮的光芒照亮了长夜。谢渊静静地站在衙署前,望着门前那座威严的獬豸雕像,思绪不禁飘回到发现残页上飞鹰纹的那一刻 —— 那些曾经笼罩在三法司之上的阴影,终究被国法的光芒彻底驱散。
“大人,” 林缚走上前来,指着新铸的印信,眼中满是欣慰,“现在的三法司,印信如铁,坚不可摧。”
谢渊微微点头,他的案头,始终摆放着残页的复制品。金属屑已被精心装裱,然而在阳光下,依旧显得格外刺眼。“这不是装饰,” 谢渊对新任书吏语重心长地说道,“而是警钟,时刻提醒着我们,” 声音冷峻而坚定,“官心不可欺,国法不可违。” 书吏们望着那残页,神情庄重,将这个用血与火写成的教训,深深地烙印在心底。
塞北的风,悠悠穿过三法司的长廊,带着新印信那淡淡的墨香,飘向远方。后世的官员们都知道,当獬豸纹在印信上闪耀,任何飞鹰纹的暗记,都将在国法那锐利的审视下无所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