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8小说网

繁体版 简体版
78小说网 > 玄桢记 > 第385章 今夜不知何处宿,平沙万里绝人烟

第385章 今夜不知何处宿,平沙万里绝人烟

,以求从轻发落。代王狠狠瞪着他,骂道:"你这反复无常的小人!" 却忘了自己当初就是用高官厚禄拉拢对方的。

代王突然看向谢渊,语气软下来:"谢大人,只要你放过本王," 他的指节叩着案上的玉如意,"宣府马政的肥差给你,再加黄金千两,如何?"

谢渊冷笑:"王爷觉得,都察院的獬豸补子," 他指了指官服,"是能用黄金买的?" 代王的最后一丝希望破灭,突然发疯似的撕扯商路图,却被林缚按住,碎羊皮在他手中飘落,像一群绝望的蝶。

左副都御史趁机撇清关系,说自己 "从未参与",却被谢渊拿出的 "分赃记录" 堵住嘴 —— 他去年从代王那里分到的战马,足足有五十匹。

玄夜卫的脚步声在暖阁外响起,谢渊亮出都察院的 "拘押令":"代王萧灼,涉嫌通敌叛国," 他的声音朗朗,"即刻收监,听候三司会审。"

代王被押走时,突然回头盯着商路图,嘶吼道:"那不是商路,是活路!" 活路?谢渊望着图上蜿蜒的红线,那分明是用边军鲜血染红的死路。林缚将散落的图碎片一一收起,他要把这些碎片拼好,作为呈给陛下的最后一份证据。

三法司在都察院大堂会审时,商路图的复原件被挂在正中,七处重合点用红圈标出,旁边摆着对应的证据。代王在铁证面前终于低头,承认 "为多获战马,与瓦剌约定借道,后被胁迫通敌"。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谢渊却拿出他与瓦剌首领的密约,上面写着 "事成后割宣府三城为谢",戳穿了他 "被胁迫" 的谎言。最终,代王被判 "削爵赐死",涉案的兵部尚书、左副都御史等官员,或斩或流,朝堂为之一清。

林缚在整理卷宗时,将商路图的碎片装裱成册,取名《罪路图》,警示后人商路不可私借,边防不可松懈。

谢渊奏请重新勘定茶马古道,废除代王私拓的七处 "中转站",改由边军、都察院、户部三方共管,每处关卡都设 "三堂会审" 的盘查制度。"商路即国脉," 他在奏折中写道,"脉通则国兴,脉阻则国危,断不可假手私人。"

德佑帝准奏,命林缚主持商路整改,他沿着当年的路线巡查,在七处重合点立碑,碑上刻着 "边患源于内奸" 六个大字,碑后列出代王通敌的罪状。

谢渊建议对宣府、大同、甘肃三镇的边军进行换防,避免将领与地方势力勾结。德佑帝采纳了他的建议,换防后的边军在黑风口等要地增设岗哨,马队过关需持 "三衙会签" 的文书,再无 "代王府免检" 的特例。

林缚在黑风口的新岗哨前,看见边军正在查验一队晋商马队,马夫们规规矩矩地出示文书,再没有当年的嚣张。岗哨的石墙上,挂着《罪路图》的摹本,每个哨兵上岗前都要默记上面的教训。

片尾

朝廷在茶马古道的必经之地设立 "官市",由都察院派御史监督,瓦剌商队需持 "明符"(边军签发的通行证)、"暗符"(玄夜卫的防伪印记)才能入关,交易全程记录在案。

谢渊在巡查官市时,看见瓦剌商队的马夫与中原商贩用手语交流,气氛平和。他想起代王的《罪路图》,叹道:"商路本无善恶,善恶在人。" 林缚在一旁补充:"就像这图,既可藏奸,亦可兴邦。"

官市的石碑上,刻着谢渊题写的 "互市以信,守边以忠",成为新的商路准则。

甘肃镇的百姓重新回到黑风口附近居住,他们在当年的中转站旧址开垦荒地,种上庄稼。老人们说,自商路整改后,瓦剌再没来袭扰过,夜里能听见的,只有茶马古道上的马铃声,清脆而安宁。

林缚在黑风口遇见一位放羊的老汉,他的儿子就是去年战死的哨兵。老汉指着新立的岗哨:"现在好了,路归朝廷管,贼寇进不来了。" 他的羊圈,就搭在当年马队藏粮的山洞旁,洞里的粮食早已被边军运走,只留下淡淡的麦香。

那幅引发风波的商路图,最终被收入史馆,旁边附着重合点的证据说明。《大吴史》在记载此事时写道:"德佑十六年,代王私拓商路通敌,谢渊以图为证,诛奸佞,整边备,茶马道复归正途。"

史馆的史官在图旁题注:"一图可亡邦,一图可兴邦,在人不在图。" 这句话,成了后世治理边地的至理名言。

边军的马队经过古道时,会在槐树下歇脚,老兵们给新兵讲代王通敌的故事,指着槐树说:"这些树,是用奸臣的骨头喂大的,要记住教训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