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8小说网

繁体版 简体版
78小说网 > 玄桢记 > 第390章 鶗鴂昨夜鸣,蕙草色已陈

第390章 鶗鴂昨夜鸣,蕙草色已陈

得三成,周龙得三成,剩下一成贿络各关节。" 这张由笔迹勾连的利益网,终于在公堂上完全展开。

德佑帝派来的监审太监叹道:"一笔牵出百罪,谢大人真乃神断。"

谢渊依据《大吴刑律》逐条宣判:代王 "通敌叛国、私通边寇",判 "削爵赐死";冯指挥使 "滥用刑狱、包庇通敌",判 "凌迟处死";兵部尚书等七十余官,或斩或流,或贬为庶民。

周龙虽死,仍被追判 "通敌首犯",家产抄没入边军饷。当宣判声在大堂回荡时,案上的盐引与马槽木板突然被风吹动,两张纸的笔迹在气流中轻颤,仿佛在为这场迟来的正义点头。

都察院将盐引、马槽木板、笔迹拓片收入 "罪证库",匠人们用琉璃罩封存,旁注 "德佑十六年盐引案证物"。谢渊在题记中写道:"笔为心舌,墨为肝胆,心不正则笔不正,此乃万古不易之理。"

史馆的编修来抄录案情,看到两迹重合的拓片时叹道:"前人说 ' 字如其人 ',观此二迹,信然。" 他将这段公案记入《大吴史?刑法志》,特别注明 "笔迹勾连为破案关键"。

谢渊奏请修订《刑名考》,将 "笔迹鉴定" 纳入 "物证篇",规定 "罪案笔迹需经三司笔吏会同验定"。他还建议太仆寺与户部 "盐马分掌",严禁同一官员兼领二职,"防权柄过滥生奸"。

德佑帝准奏,并命礼部铸造 "验笔铜尺",尺上刻有 "颤笔定标",为各地刑官验迹提供标准。铜尺的铭文出自谢渊之手:"尺量笔迹,心量是非。"

片尾

见盐引案的证物前围满观展的官员。一名新科进士指着两迹重合处问:"为何颤笔如此相似?" 谢渊答道:"因同怀其罪,故同现其颤," 他望着窗外的阳光,"为官者当记,笔可藏罪,亦可载功,全在一心。"

展柜的玻璃上映出谢渊的身影,与案上的獬豸补子重叠。阳光穿过玻璃,将两道笔迹的影子投在地上,终于合二为一,如同一道跨越时空的警示,永远刻在王朝的史册里。

卷尾

《大吴史?谢渊传》赞曰:" 渊治盐引案,不以刑求,迹断,于毫厘笔迹中见党羽勾连,于官官相护中守国法公心。" 夫案之破易,心之守难,谢渊以笔为刃,剖开的不仅是一桩通敌案,更是官场积弊的脓疮。宣化的风年复一年吹过代王府遗址,马槽的刻痕早已风化,但那些藏在笔迹里的教训,却在史册中永远鲜活 —— 笔锋即刀锋,可斩奸佞;墨痕即泪痕,当鉴民心。

喜欢玄桢记。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