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夫三万,误了冬耕,明年粮产更减。若强行征调二十万石,百姓必反,届时不仅粮草无着,还要分兵镇压,实为不智。” 他从袖中取出一本账册,“这是户部核算的《军需支用详册》,若南北双线开战,除粮草外,冬衣、军械、赏银每月需耗银二十万两,国库现存银不足五百万两,恐难支撑一年 —— 臣恳请陛下,先稳边防,再筹粮草,勿要竭泽而渔。”
萧桓的指尖在三本账册上缓缓划过,先触到漕运册 “损耗三成” 的朱批,再落在巡按录 “兖州流民食观音土” 的墨迹上,最后停在军需册 “三月告竭” 的红章上。指腹下的纸页因常年翻阅有些发脆,每一页都像在无声诉说着艰难。他抬眼时,目光扫过李肃挺直的腰杆,那绯色官袍下藏着的虚报、结党、中饱私囊的龌龊,在账册的铁证前无所遁形;再看向谢渊青袍上的褶皱、王佐发白的鬓角,他们话里的逆耳忠言,字字都砸在民生与国本的要害上。
指尖无意识地在御案上轻轻叩击,发出 “笃、笃” 的轻响,像在与先皇永熙帝的教诲共鸣 ——“军旅之事,可败于敌,不可败于粮;治国之道,可失于战,不可失于民”,那年他侍立永熙帝病榻前,先皇枯瘦的手指攥着他的手腕,一字一句的嘱托此刻仍在耳畔回响。御案上的边报还摊着,大同总兵周毅 “粮尽则军溃” 的急语刺得他眼疼,百姓的口粮与将士的军粮,从来都不是二选一的难题。
“李尚书所奏地方征调二十万石,着暂不议。” 萧桓的声音打破了殿中的死寂,不高却带着千钧之力,每个字都像从深思熟虑的心底捞出,“山东、河南灾情未平,百姓仓廪已空,生计要紧,即日起不得强行征调一粒粮食。”
他转向王佐,目光柔和了些许,带着信任:“王尚书,户部即刻核查各边镇现存粮草,制定‘分区支用’之策:北疆大同、宣府优先支用本地官仓粮,不足再从京师太仓调拨,减少长途转运损耗;南疆钦州、凭祥就近从广西梧州仓、广东雷州仓取用,漕运司需派快船护送,确保粮道畅通。”
接着看向谢渊,眼神里带着期许:“谢御史,你协同漕运司郎中、兵部车驾司主事,三日内需亲赴南北粮道要冲核查 —— 北疆查雁门关至大同的山路损耗,南疆查梧州至钦州的瘴江霉变,汇总成《粮运优化策》,务必拿出减耗、防劫、保粮的实招,朕要的是能落地的法子,不是空文。”
最后目光落在李肃身上,语气陡然严肃,带着不容置疑的威严:“兵部不得再提强征民粮。你与户部共商‘以工代赈’之法 —— 从山东、河南流民中招募运夫,日给粮二升、钱三文,既解运夫短缺之困,又济灾民无食之苦,两全其美。若再敢强征,朕唯你是问。”
三道旨意层层递进,每句都敲在要害上,檀香在凝滞的空气中缓缓流动,殿中连呼吸声都轻了许多。
“臣遵旨!” 王佐与谢渊齐声应道,声音沉稳有力。王佐紧绷的肩膀终于松了些,捧着账册的手不再颤抖,眼角的皱纹里都透着一丝释然 —— 总算不用强征民粮,这颗悬了一夜的心能稍稍放下了。谢渊躬身时,青袍的褶皱里滚落一滴汗珠,落在金砖上悄无声息,他知道这道旨意背后的分量,三日核查粮道,容不得半分差错。
李肃站在原地,脸色青白交加,像被寒霜打过的菜叶。他张了张嘴,想辩解 “以工代赈效率低”,却在萧桓锐利的目光下把话咽了回去 —— 皇帝既已点破强征背后的私弊,再争只会引火烧身。最终他只能僵硬地躬身,声音里带着难以掩饰的不甘:“臣…… 遵旨。” 他心里清楚,这场粮草之争自己输得彻底,不仅输在账册的铁证上,更输在皇帝已看透他那点结党营私的心思,山东征调的算盘,怕是再难打响了。
谢渊捧着账册退回文官列时,后背的朝袍已被汗水浸湿,紧贴在脊背上凉丝丝的。他悄悄攥紧了手中的巡按录,指节因用力泛白 —— 这只是暂时稳住了局面,粮草的缺口仍在,运粮的山路仍险,兖州的流民仍在挨饿,每一处都像悬在头顶的利剑,稍不留神就会落下。
殿中檀香依旧缭绕,却掩不住空气中弥漫的焦虑。王佐翻看账册的手指在 “分区支用” 处反复摩挲,盘算着如何调度才能减少损耗;几位武将低头私语,讨论着 “以工代赈” 的运夫是否可靠;连最主战的忻城伯赵武,也皱着眉盯着舆图上的粮道,显然明白 “饿着肚子打不了胜仗” 的道理。所有人都在檀香的青烟里沉默着,心里清楚:粮草这道坎若过不去,再激昂的战策,也只是纸上谈兵。
片尾
散朝后,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