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府,风风光光回乡报喜。
秦文能一举成名不是靠才华过人。说起来全是“阴差阳错”“机缘巧合”。这得从明朝的科举制度讲起。
明朝科举按洪武十七年修订的《科举条例》进行,每三年一次大考,分三场:第一场乡试,各州县的秀才到省城参加考试,由布政司主持,考中的成为举人,第一名是解元;第二场会试在次年二月举行,各省举人进京赶考,由礼部主持,上榜的都叫贡士,第一名是会元;第三场殿试在三月举行,皇帝亲自在奉天殿出题,榜单分三等:一甲三名,是状元、榜眼、探花,赐“进士及第”;二甲若干名,赐“进士出身”;三甲若干名,赐“同进士出身”。二甲和三甲的第一名都叫传胪。
原本科举考试的规矩特别严格,要考经义文章、论判写作、经史知识,还必须用八股文的格式。但实际权力都掌握在昏庸的皇帝、奸臣和贪官手里,所以各种作弊手段花样百出。行贿、买考题、冒名顶替、枪手代考、夹带小抄、传递答案、主考官内定、权臣点名、皇帝特批……只有你想不到的,没有他们做不到的。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正德三年大考时,大太监刘瑾这个奸臣写了张五十人的名单,硬塞给主考官要求必须录取。两位主考官——大学士王鉴和吏部尚书梁储一看是刘瑾的条子,哪敢不照办?不听话轻则丢官,重则掉脑袋。名单上第三个名字叫秦文,正好先批到考生小秦文的卷子。其实刘瑾点名的人哪怕是个文盲也得录取,何况这个小秦文还有点真才实学,自然更优先了。
巧的是刘瑾名单里本来有十二人缺考,其中就包括另一个同名的秦文。王鉴误以为这个小秦文就是刘瑾要关照的人。考生拜见考官时,王鉴见小秦文长得俊秀,问他是否成家。做着状元驸马梦的秦文赶紧说未婚,王鉴便说要招他当义女婿。其实这是大官笼络人心的手段——家里丫环随便认个干女儿,就能多拉拢个新科进士。
于是秦文娶了王鉴府上的丫环巧香。虽然巧香不如秦文原配小云漂亮,但人靠衣装——小云为了供秦文读书,从小顶着烈日干活,总是面黄肌瘦衣衫破烂;巧香却以相府千金身份出嫁,穿金戴银打扮得光彩照人。这个从小穷却不知穷滋味的"蛀虫"自然见异思迁。
等办完婚事,王鉴才发现搞错了人,但想着反正只是个丫环,又已经生米煮成熟饭,更关键是多拉拢了个官员,也就将错就错。秦文借着这层关系,殿试中了二甲进士,被派到徽州当知府,正德三年六月就带着"夫人"走马上任了。
秦文一路上都在发愁。他老家屯溪离府衙很近,万一郑寡妇和她女儿小云找上门来,自己现在的妻子巧香可不是好惹的。要是事情闹大了,不仅会失去岳父这个靠山,说不定连官位和性命都保不住。这个道貌岸然的家伙,竟然想出了杀人灭口的毒计。一到任上,他就借口要微服私访,体察民情,只带了一个贴身随从,像条毒蛇一样偷偷溜回屯溪。
四月份的时候,郑小云生了个男孩。王屠夫看到秦家和郑家有了后代,高兴得不知说什么好。他偷偷当了件夹袄,换来钱给小云买了五个鸡蛋和一斤红糖送来。
自从秦文离开后,郑寡妇母女就像心上压了块大石头。俗话说:儿行千里母担忧,丈夫在外妻子愁。郑寡妇劳累过度,旧伤复发,一直咳血,又没钱治病,在小云坐月子的第二十一天就去世了。
正在月子里的郑小云,哪里受得了丧母之痛?好几次都想寻短见,但一想到秦文,想到孩子,只好"好死不如赖活着"。
七月初三这天,王屠夫借了二百文钱,上街去给小云抓药,路上遇到个算命先生。这瞎子扛着根长竹竿,上面写着:会算命看病,专治妇女儿童病症。边走边喊:不用生辰八字,也能算吉凶祸福。
王屠夫心想:小文进京赶考都十个月了。三月份考完试,现在又过了三个多月,要是考中了,报喜的早该来了;要是没考中,就是讨饭也该到家了。怎么一点消息都没有呢?不如让这瞎子给小云算一卦。
王屠夫把瞎子领到小云家,让小云报了生辰八字。王屠夫说:先生啊,这孩子命苦,丈夫出门一直没回来,您给算算,他们还能见面吗?
瞎子掐指算了算,慢悠悠地说:嗯,命里带白虎星,先苦后甜。今年时来运转,丈夫就要衣锦还乡了。哦,你丈夫的生辰八字知道吗?
小云赶紧报了秦文的生辰。瞎子又算了一会儿,说:苦读十年的读书人,终于金榜题名。这位夫人,你对丈夫可是有大恩情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