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脸上找出蛛丝马迹,"刚才那个人..."
"时间差不多了。"沈昭看了看腕表——下午1点15分,"准备好。"
"准备什么?"瘦子刚问出口,交易大厅的广播突然响起刺耳的电流声。
"紧急通知!紧急通知!"播音员的声音因激动而变形,"财政部刚刚发布公告,决定将1992年三年期国债的保值贴补率上调至12.98%,较原先提高3.28个百分点!重复一遍..."
整个大厅瞬间沸腾了!人们尖叫着,推搡着冲向交易柜台。电子屏幕上的数字开始疯狂跳动——145.2...146.5...148.8...
阿毛三人呆若木鸡,眼睁睁看着327合约价格像火箭般蹿升。仅仅十分钟,价格就突破了150元大关!他们的浮盈己经超过80万!
"这...这不可能..."胖子喃喃自语,双腿发软,不得不扶住旁边的柱子。
陆沉舟的脸色却异常复杂。他转向沈昭,声音压得极低:"刚才那个人,是财政部的?"
沈昭嘴角微扬,不置可否:"平掉三分之一仓位,锁定利润。剩下的,等突破160再考虑。"
陆沉舟没有动,而是死死盯着沈昭的眼睛:"你早就知道。不仅知道会提高贴补率,还知道具体幅度和时间点。这种级别的信息,就算是财政部司局级干部也不可能提前掌握。"
沈昭平静地回望他:"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人脉和资源,不是吗?"
"这不是普通人脉能做到的。"陆沉舟的声音带着轻微的颤抖,"除非..."
"除非什么?"沈昭挑眉。
陆沉舟突然想起三天前在和平饭店见到的那位"沈先生",那种不怒自威的气场,那种举手投足间的上位者气息...再联想到沈昭的姓氏...
"你父亲..."他试探性地问道。
沈昭的眼神骤然变冷:"不该问的别问。"
这句话像一盆冰水浇在陆沉舟头上。他突然意识到,自己可能触及了一个危险的禁区。在中国,有些事情,知道得越少越好。
"明白。"他低下头,声音恢复了臣子般的恭顺,"我这就去平仓。"
当日下午收盘时,327国债期货合约报收于156.3元,较前一日上涨近12元。沈昭团队的浮盈己经超过200万。
回到临时租住的公寓,阿毛三人兴奋得语无伦次,计划着如何花这笔"天文数字"。只有陆沉舟沉默地站在窗边,看着沈昭在笔记本上写写画画。
"明天开盘还会冲高。"沈昭头也不抬地说,"但波动会加剧,空头不会轻易认输。我们要在158-160区间逐步平仓,不要贪心。"
陆沉舟点点头,犹豫片刻,还是忍不住问道:"接下来...有什么计划?"
沈昭合上笔记本,眼中闪过一丝锐利的光芒:"成立一家投资公司。名字我己经想好了——'昭明资本'。"
"投资公司?"陆沉舟一怔,"需要多少注册资本?"
"初期500万足够。"沈昭轻描淡写地说,"这笔钱明天就能到位。"
陆沉舟倒吸一口冷气。500万!在1993年,这相当于一个普通工人500年的工资!而沈昭说起这个数字时,就像在讨论明天的早餐吃什么一样随意。
"公司业务范围?"他强迫自己冷静下来,用专业的口吻问道。
"证券投资、企业并购、资产管理..."沈昭列举道,声音平静,"但真正的重点,是信息。"
"信息?"
"准确、及时、独家的信息。"沈昭意味深长地看着他,"就像今天的保值贴补率。"
陆沉舟的心跳突然加速。他明白了沈昭的野心——她不仅要利用内幕信息获利,还要建立一个系统性的信息网络!这己经远超普通投资公司的范畴...
"需要我做什么?"他听见自己问道,声音有些发干。
"你负责搭建团队。"沈昭站起身,走到窗前,"找可靠的人,最好是像阿毛他们这样背景简单、无牵无挂的。记住,忠诚比能力更重要。"
陆沉舟点头记下。窗外的上海滩华灯初上,霓虹闪烁。这座城市的金融狂潮才刚刚开始,而他们,己经站在了浪潮之巅。
"最后一个问题。"陆沉舟鼓起勇气问道,"公司的实际控制人...是谁?"
沈昭转过身,月光透过窗户洒在她纤细的身影上,在地上投下一道长长的影子。她的声音很轻,却带着不容置疑的力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