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井然有序地进入考场。李承乾身着龙袍,亲临考场,他目光坚定地扫视着考生们,心中充满期待。
“此次科举,朕希望能选拔出真正有学识、有抱负的贤才,为大唐的繁荣添砖加瓦。尔等务必秉持公正,不得有丝毫舞弊行为,否则严惩不贷!”李承乾的声音在考场中回荡。!白~马·书¨院? ¨芜,错*内′容+
考试过程中,考生们专心致志地答题,笔锋游走间,满是对未来的憧憬。然而,暗中的较量也在悄然展开。
世家子弟们自以为胜券在握,答题时显得有些漫不经心,时不时还露出得意的笑容。而寒门学子们则全力以赴,将自己的所学毫无保留地展现出来。
阅卷期间,几位被世家收买的考官,果然按照约定,对世家子弟的文章给予高分,对寒门学子的文章则鸡蛋里挑骨头。
一位寒门学子的文章,见解独到,文采斐然,却被考官以“用词不够华丽”为由,评为下等。考官一边批改,一边嘟囔着:“哼,寒门子弟还想高中,没门!”
然而,李承乾对科举结果十分关注,他决定亲自抽查部分试卷。当看到这位寒门学子的文章时,不禁拍案叫绝:“如此佳作,怎会只评下等?其中定有猫腻!”
李承乾立刻下令彻查阅卷情况。经过一番明察暗访,世家子弟贿赂考官的事情终于败露。
朝堂之上,李承乾怒不可遏,他将证据重重地摔在龙案上,大声呵斥:“科举乃国家选拔人才之根本,尔等竟敢公然舞弊,实在罪不可恕!”
参与舞弊的考官们吓得纷纷跪地求饶:“陛下饶命啊,是世家子弟们威逼利诱,臣等一时糊涂……”
世家子弟们也吓得脸色苍白,纷纷磕头认罪。
李承乾目光冷峻地扫视着众人,斩钉截铁地说:“科举舞弊,绝不容情!参与舞弊的考官,一律革职查办,永不录用!世家子弟取消科举资格,十年内不得参加科考!”
这一决定让朝堂上下一片震惊,也让天下学子看到了李承乾整顿科举、选拔真才的决心。
张生得知此事后,激动地对李生和王生说:“陛下圣明!此次科举虽历经波折,但终究还了我等一个公道。我们定要更加努力,不辜负陛下的期望。”
最终,科举放榜之日,许多寒门学子凭借真才实学高中。长安城一片欢腾,百姓们纷纷称赞李承乾的英明决策。大唐也因这场科举,迎来了一批充满朝气与才华的新血,为国家的繁荣发展注入了强大的动力。
科举高中的寒门学子们,怀揣着对未来的憧憬与抱负,意气风发地踏入朝堂。他们的到来,如同一股新鲜血液,注入了这个古老而庞大的政治机体之中,引发了朝堂上下的一系列变革。
新科进士们入朝觐见,李承乾端坐在龙椅之上,目光满含期许地望着殿下众人。“尔等皆为我大唐通过科举选拔出的栋梁之才,朕希望你们能秉持公正廉洁之心,为百姓谋福祉,为大唐的兴盛贡献力量。”
张生作为新科进士代表,向前一步,恭敬而坚定地说道:“陛下放心,我等定不负陛下厚望,以所学之长,效命于朝堂,鞠躬尽瘁,死而后己。”
然而,这些寒门新贵的崛起,却让一些朝堂旧臣心生不满。退朝之后,几位老臣聚在一处,脸上皆是忧虑与不满之色。
一位资历颇深的老臣皱着眉头说道:“这些寒门子弟,虽有学识,但毫无朝堂经验,骤然身居要职,恐怕会扰乱朝堂秩序。”
另一位附和道:“是啊,而且他们根基浅薄,不懂朝堂的规矩和门道,如何能担当大任?”
此时,一位与世家关系密切的官员冷哼一声:“哼,还不是因为陛下推行那所谓的科举,偏袒寒门。如今可好,朝堂怕是要被这些毛头小子搅得乌烟瘴气了。”
而另一边,新科进士们也在相互激励。李生对张生说:“听闻那些老臣对我们多有不满,看来往后的路不好走啊。”
张生却神色坚毅:“无妨,我们凭借的是真才实学,只要一心为大唐,为百姓,他们也无可指摘。我们更要做出一番成绩,让他们心服口服。”
在之后的朝堂议事中,新科进士们积极建言献策。一次关于水利工程的讨论中,张生详细阐述了自己对治理黄河水患的见解,提出了一系列新颖且切实可行的方案。
“陛下,臣以为可在黄河上游广植树木,以固水土,减少泥沙入河量;中游则拓宽河道,加固堤坝;下游疏通支流,分洪泄洪。如此多管齐下,定能缓解黄河水患。”
李承乾听后,连连点头:“张卿家所言极是,此方案甚有见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