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然而,这却引起了一些旧臣的反对。一位老臣站出来说道:“陛下,自古以来,治理黄河皆遵循旧例,这些新法子从未试过,万一失败,后果不堪设想。”
张生据理力争:“前辈,时代在变,黄河水患的形势也与以往不同。若一味遵循旧例,恐难以根治水患。我等方案皆是经过实地考察与多方论证,并非贸然提出。”
朝堂上,新旧势力各执一词,气氛紧张。李承乾沉思片刻后说道:“张卿家的方案可先在小范围试点推行,若效果良好,再全面铺开。治水乃关乎百姓生计的大事,不应因循守旧,要敢于尝试新方法。”
在东宫那略显昏暗的囚室之中,李世民和李泰正百无聊赖地打发着时间。突然,一阵嘈杂的声音隐隐传来,似乎是有人在热烈地谈论着什么。
李世民眉头微皱,唤来看守在门口的侍卫,沉声问道:“外面发生了何事,如此喧闹?”
侍卫恭敬地回道:“启禀太上皇,是几个小太监在谈论科举之事。如今科举放榜,许多寒门学子高中,朝堂上下都在热议呢。”
“寒门学子高中?”李世民和李泰对视一眼,眼中皆是诧异之色。李泰忍不住抢先说道:“父皇,这怎么可能?以往科举,世家子弟占尽优势,寒门学子即便有才华,也难有出头之日。”
李世民微微眯起眼睛,沉思片刻后说道:“看来,李承乾这小子在科举上动了不少手脚。去,给朕详细打听打听,到底是怎么回事。”
侍卫领命而去,不多时便回来,将科举的详细情况一五一十地说了出来。从活字印刷术让寒门学子有书可读,到李承乾大力整顿科举、严惩舞弊,再到寒门学子凭借真才实学在科举中崭露头角,听得李世民和李泰面色连连变化。
李泰满脸的难以置信:“这李承乾,竟能想出如此办法,打破世家对科举的垄断。那些世家子弟这次怕是吃了大亏。”
李世民沉默良久,缓缓开口道:“不得不说,李承乾此举颇有魄力。科举本就是为国家选拔人才,不应被世家把控。他通过活字印刷术让更多人有机会学习,又公正地选拔人才,倒是走出了一条与众不同的路。”
李泰撇了撇嘴,心中满是不甘:“可他如此一来,让那些世家对他更加不满了。而且,这些寒门学子骤然得势,朝堂上怕是要掀起一番风浪。”
李世民冷笑一声:“朝堂本就是各方势力角逐之地,有风浪才正常。李承乾既然敢这么做,想必也有应对之策。就看他能不能驾驭好这些新力量,让大唐更上一层楼了。”
李泰低头沉思片刻,又抬起头来,眼中闪过一丝复杂的光芒:“父皇,您说,若我们身处朝堂,面对如今这局面,会如何应对?”
李世民看着囚室的墙壁,仿佛看到了那风云变幻的朝堂,缓缓说道:“若朕还在位,或许也会尝试变革科举,但绝不会如李承乾这般激进。他这一步棋,走得大胆,却也有几分精妙。至于你,要记住,成大事者,需审时度势,不可一味蛮干。”
李泰若有所思地点点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