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百姓提出的合理诉求,他都会认真倾听,并及时做出调整和改进。
随着时间的推移,李承乾的改革措施逐渐取得了显著成效。高句丽地区的社会秩序日益稳定,经济繁荣发展,文化教育蓬勃兴起。百姓们的生活水平得到了极大的提高,对李承乾的感恩之情也与日俱增。\卡,卡-小¨税′罔+ `已^发_布?罪′薪`漳!截-
在高句丽的一座城镇里,百姓们自发为李承乾修建了一座生祠。生祠内供奉着李承乾的画像,百姓们每日前来参拜,感恩他为高句丽带来的福祉。一位老者在生祠前感慨地说:“以前我们生活在战乱和困苦之中,是大唐皇帝陛下给我们带来了和平与繁荣。如今我们吃得饱、穿得暖,孩子们也能读书识字,这一切都多亏了陛下啊!”
在另一个村庄,当得知李承乾派遣的官员为村里修建了一所新学校时,村民们纷纷走上街头,欢呼雀跃。孩子们更是兴奋不己,他们穿着崭新的衣服,背着书包,迫不及待地走进新学校。一位村民激动地说:“陛下不仅让我们过上了好日子,还为我们的子孙后代着想,给了他们学习知识、改变命运的机会。我们一定要教育孩子们,永远铭记陛下的恩情。”
李承乾自高句丽凯旋回朝,长安城一片欢腾。然而,他丝毫未被胜利冲昏头脑,转身便全身心投入到整顿高句丽朝局的大业之中,一心要让这片新纳入大唐版图的土地繁荣安定。
这日,李承乾于太极殿召集长孙无忌、房玄龄、程咬金、魏征等一众肱骨大臣,共商治理高句丽的良策。李承乾端坐龙椅,目光坚定地扫视众人,说道:“诸位爱卿,如今高句丽己归我大唐,可如何治理使其百姓安居乐业,实乃当下重中之重。大家无需拘谨,畅所欲言。”
程咬金挠着脑袋,率先大大咧咧地开口:“陛下,依末将之见,咱就在高句丽多派精兵强将,看谁还敢闹事!要是有人不服,首接打到他们服为止!”
魏征一听,立刻眉头紧皱,反驳道:“程将军此言差矣。高句丽初定,百姓人心惶惶,此刻应以安抚为主。若一味动用武力,恐怕会激起民愤,反倒坏事。”
房玄龄点头附和:“魏大人所言极是。陛下,治理高句丽,当务之急是稳定民心,恢复生产。可仿照我大唐内地推行均田制,让百姓有田可耕,有粮可食。”
李承乾微微颔首,说道:“房爱卿此计甚好。高句丽历经战乱,土地荒芜,推行均田制,既能使百姓安定,又能推动农业发展。只是具体实施细节,还需细细斟酌。”
长孙无忌轻抚胡须,思索片刻后说道:“陛下,除均田制外,还应在高句丽构建完善的行政体系。选派贤能官员前去治理,务必确保政令畅通,让百姓感受到我大唐的恩泽。”
李承乾投去赞许的目光,说道:“长孙爱卿所言有理。选派官员一事,切不可草率。定要挑选清正廉洁、有治理才能之人,既能贯彻朝廷旨意,又能为百姓谋福。”
这时,一首沉默的魏征再度站出,说道:“陛下,治理高句丽,文化教化同样关键。可在当地广设学校,传授大唐文化、礼仪,让高句丽百姓从心底认同我大唐,方为长久之计。”
李承乾眼前一亮,赞道:“魏爱卿不愧是朕的股肱之臣,此计甚妙。文化乃立国之根本,唯有让高句丽百姓接受大唐文化,方能真正实现民心归附。”
众人你一言我一语,纷纷献计献策,李承乾认真聆听,将建议一一记录。一套治理高句丽的初步方案就此成形。
方案既定,选派官员便成当务之急。李承乾在朝堂发问:“诸位爱卿,谁愿前往高句丽,为朕分忧,治理那方土地?”
朝堂瞬间安静下来,众人面面相觑。高句丽刚历经战乱,条件艰苦且局势复杂,这绝非易事。
程咬金见状,挺身而出,大声道:“陛下,末将愿往!末将虽不善治理地方,但保证守护好高句丽,绝不让它出乱子!”
李承乾看着程咬金,微笑道:“程将军忠心可嘉,但治理地方,需有文治之才。朕己有合适人选,张柬之,此人有勇有谋,定能胜任。”
张柬之出列,恭敬道:“陛下放心,臣定不负陛下重托,定让高句丽焕然一新。”
李承乾点头,说道:“好,张爱卿此去,责任重大。朕会派一支精锐部队随你,协助稳定局势。待局势安稳后,再逐步推行各项改革措施。”
张柬之领命而去,李承乾又对众人道:“诸位爱卿,高句丽的治理,关乎那方百姓,也关乎我大唐国威。大家需密切关注,有问题及时上奏。”
众人齐声应道:“谨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