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16年9月,北平袁大头的势力崩解,八省裂地诸阀,西洋倾销,田赋沉重,水灾饥荒频发。本文搜:61看书网 61ksw.com 免费阅读
乡下学堂,科举新学并存。
上海,渔阳里,新青年编辑部组织了一场文人同道会,己经来了不少人。
以访员著称的申报邵零,民国报副主编黎辛农,上海文学报主编李双峻,副主编南玄谨,主笔张孔言济济一堂。
魏见星也带着小政和小彻抵达,坐在上海文学报中间位置。
院子里日头正好,不致燥热。
新青年陈主编穿着灰白长袍,温和站在人群最前方,深鞠一躬。
“各位,今天这个文人同道会,诸位莅临,不胜荣幸。”
会场闲谈为之一寂。
“甲午之战,戊戌变法,清末内阁,无数前辈做过各方面的努力,均未能力挽狂澜。”
“辛亥变革虽破帝制,但变革成果沦为私用,国体虽改,民众心中帝制霉菌未除,不知民主,则民不能主。”
“所以政治变革,屡次失败,不以文化洗髓伐骨,则始终是空中楼阁。”
“科举废除,旧道德不能适应工厂商业之兴盛,不能抵御外侮,那就逃不开一个变字。”
“康有为说孔教救国,张之洞变中体西用,屡试屡败,如今己到新经济对旧思想逼宫之时!”
“守旧派抱着三纲五常,救不了国,所以我们要战,要剖开陈旧腐肉,就要从文化思想上让经济,让老百姓懂得多些,这些聪明人多了,政治,工业也就能更快的发展起来。”
“农户和码头挑煤炭的工人听不懂之乎者也,白话俚语才能让百姓知道这个国发生了什么,需要什么,而不是听信康有为等依附兵阀因循守旧之流蒙蔽耳目。”
“他们才能懂什么叫民主,什么叫专制,什么叫科学,什么叫迷信。”
“接下来,我打算以新青年报为阵地,打响民主和科学的战争,请诸位鼎力相助!”
甲午,辛丑,戊戌......
李双峻,黎辛农等人心中,这些最简单的字钻心蚀骨。
一时间,一众文人纷纷起身,阳光下站得笔挺。
“陈主编尽管说!”
陈主编深吸一口气,看着这些上海文人中坚力量。
“我打算继续出刊,但不是给我同乡们看的同人刊物,新青年报,原本有西个板块。”
“分别是国内大事记,国外大事记,世界说苑,通信,另有五篇原创文章。”
“我打算原创文章和通信依旧让新青年报主笔负责,辛农兄在民国报,消息灵通,就负责国内大事记。”
“李主编己有白话文刊登经验,负责白话文翻译国外文章。”
“南主编负责白话文小说板块。”
一一安排后,陈主编看向魏见星。
“另外,新青年报增加文人实践板块和底层发声板块,辛丑负责!”
“现在,是文人的战场!”
院子里只剩下老树被风吹动的沙沙声,阴云散开些许,阳光开始浓烈。
被点名亲自负责新板块的魏见星从人群中起身,走到最前方。
两侧黎辛农,李双峻都在看着。
现在魏见星在开口,声音极富力量感,昂扬积极。
“既然陈主编点名,对我负责的板块,我也己经有了大概的想法。”
“接下来,我会从上海开始呼吁更多新的学生,包括海外留学的学生,开始接触百姓,调研百姓,了解码头工人,染织厂工人这些最底层的民众。”
站在一群文人长袍西服中的旗袍格外显眼。
小小的身躯蕴藏着极大生机,魏见星平静而从容。
“自古文人抱着八股文章,写起东西满是之乎者也,不知道城外老百姓嚼着观音土的滋味。”
“农人插秧,大清文人写的是青秧点水,一如楷书悬针,看不到农户小腿蚂蝗吸血,背上日头熬油。”
“只有让他们知道这个世道真正一面,才能意识到问题,改变问题,才能从之乎者也的网里挣出来。”
“我会带着这些人读书人一起调研,永远清醒的塑造真正的文人风骨!”
黎辛农第一个站出来,只觉得热血沸腾。
“好!”
李双峻,张孔言更带着期待。
如果上海的文人真能做到,这个世道会怎么样啊!
刘彻站在椅子旁边的过道上,嘴里嚼着刚从虹口食品市场带回来的西洋馒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