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核心解释:简化为“吉祥象征”,“圆方”代表“天地和谐”。
- 文献:孔颖达《礼记正义》“天圆地方,万物尊卑之象也,日常用之器物,亦法此义”。
- 应用场景:民间习俗(如婚礼用“圆镜方盒”,象征“天作之合,地久天长”)。
- 衍生器物:唐代钱币(开元通宝,外圆内方,取“天圆地方,流通不息”之意)。
- 认同群体:科举士人,民间百姓。
2. 天文历法(官方科学):观测工具的规范
- 核心解释:以“圆方”为天文仪器形制标准,“圆”为测天仪器(如浑天仪),“方”为测地工具(如地平日晷)。
- 文献:僧一行(唐代天文学家)《大衍历》“仪天者圆以象天,矩地者方以法地”,设计浑天仪外圆象天,底座方象地。
- 应用场景:天文观测(浑天仪运转如天之圆,地平日晷刻度如地之方)。
- 衍生器物:唐代浑天仪(金属圆轨象天,方形基座象地)。
- 认同群体:僧一行、李淳风等天文学家。
3. 医家:辨证施治的框架
- 核心解释:“天圆”对应“气血循环”(阳),“地方”对应“脏腑定位”(阴),“圆方失衡则病”。
- 文献:孙思邈《千金要方》“天圆地方,人法之。气血如天之圆,周流不息;脏腑如地之方,各守其位。治则圆者通之,方者补之”。
- 应用场景:中医辨证(如“气滞如天圆不畅,需理气;腑实如地方不通,需攻下”)。
- 衍生器物:药碾(外圆内方,碾槽圆象天,底座方象地,象征“药物如天地之气交融”)。
- 认同群体:孙思邈等医家,民间郎中。
五、宋明(960-1644年):理学建构与民间普及(政治基础:理学成为官方哲学,科举强化儒学,民间文化繁荣)
时代政治背景
宋明理学兴起,“格物致知”成治学核心,民间文化(戏曲、民俗)发展。
1. 理学(新儒学):“理气论”的诠释
- 核心解释:“天圆”为“气之流行”,“地方”为“理之凝聚”。
- 文献:朱熹《朱子语类》“天圆是气旋转,地方是理安顿。气行则理随,如天圆运而地方定”。
- 应用场景:书院教育(以“圆方”喻“学问需如天圆般通达,品行需如地方般方正”)。
- 衍生器物:理学书院匾额(“圆融方立”,强调“通变与坚守”)。
- 认同群体:朱熹、王阳明等理学家,书院师生。
2. 道家(全真教):内丹修炼的隐喻
- 核心解释:“天圆”喻“先天一气(阳)”,“地方”喻“后天精形(阴)”,修炼需“圆方合一”。
- 文献:丘处机《摄生消息论》“内丹之道,法天圆地方:炼精化气如天之圆,循环周天;炼气化神如地之方,固守丹田”。
- 应用场景:内丹功法(周天运转法“圆”,丹田定位法“方”)。
- 衍生器物:道家炼丹鼎(鼎身圆象天,鼎座方象地,刻“天圆地方”符文)。
- 认同群体:全真教道士,养生信徒。
3. 建筑(官方与民间):空间秩序的规范
- 核心解释:建筑布局“外圆内方”象征“天地包容”,“前圆后方”象征“先通后守”。
- 实例:北京天坛(圜丘坛为圆,象征天;祈年殿底座为方,象征地)、民间四合院(外门圆如天,内院方如地)。
- 应用场景:宫殿、寺庙、民居的空间设计。
- 衍生器物:建筑图纸(标注“天圆地方”轴线,定方位与形制)。
- 认同群体:李诫(《营造法式》作者),工匠群体。
六、明清(1368-1912年):西学冲击与传统重构(政治基础:君主专制强化,明末西学东渐,清代文字狱)
时代政治背景
明代中后期西方传教士传入科学,清代闭关锁国,思想控制严格(文字狱),传统思想与西学碰撞。
1. 儒家(考据学):原始义的辨伪
- 核心解释:批判汉代谶纬“形状说”,回归先秦“功能说”。
- 文献:王夫之《思问录·外篇》“天圆地方,言其性情,非言形体。天以气为体,气无方故圆;地以质为体,质有定故方”。
- 应用场景:古籍校勘(如对《大戴礼记》的重新注释,纠正“形状说”误读)。
- 认同群体: